“秦大爷,您的鞋有什么问题呢?我马上过来!”5月9日上午,正在摊位为顾客修补鞋底的张明接到了社区生活困难老人秦山人的电话,放下手中活计,将补鞋可能用到的刷子、针线、鞋撑等工具装进包里,迅速赶往秦山人家中为老人义务补鞋。“秦大爷家经济条件不好,一个季节很有可能只有一双鞋,我快点补好,老人就能尽快穿上。”张明说。

  张明是矿区桥头街道段西沟社区的一名普通修鞋匠。四矿广场角落里,一间2平方米左右的彩钢房便是张明的“工作室”,修鞋摊墙上那条写有“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字样的条幅是对张明十多年来坚持志愿服务最好的证明。

  部队官兵的鞋因为训练经常破损,他便带着修鞋工具专程赶往部队驻地,义务修鞋;敬老院老人的拐杖经常磨损,他就定期为老人们免费修理;主动为困难群体义务修鞋、为受灾儿童筹集物资、回收废弃口罩……多年来,张明用行动践行着助人初心,用一件件“小事”温暖着社会、传递向善力量。

  当谈及为何投身志愿服务时,张明激动地说:“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深知困难群体生活不易,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很多志愿者冲锋陷阵的新闻,深受感动,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帮助有困难的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张明第一次萌生了要去灾区支援的想法。几经周折到达北川后,他先是帮忙搬运物资,当发现救灾志愿者们的鞋破损时,他赶到当地仅存的商店,自费购买修鞋工具,为志愿者免费修鞋。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挂着“山西志愿修鞋者张明”旗帜的小摊前总是堆满了需要修补的鞋。

  萤火虽微,愿为其芒。张明常说,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只要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在甘肃省陇南市参加地震救援时,位于陇南市宕昌县的一所山区学校给张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家后,他心系山区学生,开始收集不同尺码的旧鞋,并将收集到的鞋子全部清洗干净。考虑到当地气候潮湿,他又将鞋子反复晾晒,装进尼龙袋中,攒够一定数量后全部寄给学校。多年来,张明坚持定期为山区学生捐赠衣物。“普通顾客修鞋可以通过捐赠闲置衣物的方式来抵扣修鞋费用。”张明说。2012年,长期受助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临江学区为张明送来了写有“心系贫困儿童,爱心温暖学生”字样的锦旗,表彰他多年来所作的贡献。

  “4·14玉树地震”“7·21北京特大暴雨”“4·20雅安地震”“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救援现场都有张明的身影,他的善举感动了许多人,他也因此被先后授予“山西援川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山西慈善优秀工作者”“阳泉市道德模范”“山西省最美志愿者”“全国最美志愿者”等称号。

  没有一蹴而就的非凡成就,只有点点滴滴的平凡积累。“自我认识张明师傅起,他就一直在坚持做公益。”经常和张明一起参加志愿活动的退休干部白怀升说。他还讲起了关于张明摊位前摆放着的蓝色垃圾桶的故事。在新冠疫情发生时,张明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废弃口罩随意乱丢的危害,萌生了收集废弃口罩、集中销毁的想法,蓝色垃圾桶就是专门用于回收废弃口罩的器具。为更好地引导居民将废弃口罩扔到指定地点,张明自费购买了清洁球、电池、鞋油等生活用品,以供前来“上交”废弃口罩的居民兑换。那段时间,张明每天都会把回收的废弃口罩定时送到附近的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坚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2018年,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张明志愿者工作室”正式成立,不少志愿者加入其中,在张明的带领下坚持开展拥军优属、助老扶困、爱心缝补、义剪等志愿服务。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被张明的事迹感染,“张明志愿者工作室”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汇涓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爱。即便力量微弱,只要心中满怀热忱,凡人善举也能汇聚成爱心暖流,成为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今后,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还会持续做公益,让更多人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张明说。(张佳雨)